第五十课(二十一)
我们的修行,必须要努力精进一些,每当自己感到有些懈怠时,就多想想共同外前行。修行,必须要善巧一些,哪方面有不足,就在哪方面多用功修行一点。比如今天觉得这方面不足,就在这方面多努力;明天觉得另一方面不足,就在另一方面多观照一些。这样一来,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增上。
平常我们着重讲解的是止观交修,目的在于何处?通过观察修,可以依靠自己的观照智慧通达诸多相关道理,同时还能断绝实质性的念;而安住修则能断除一切习气之根,即断除境执。因此必须要做到止观交修,这也会对接下去的修行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很多人都会问我:“是否需要在这一段时间中多学一些理论?”平时能多去阅读一些各式各样的教言,当然非常好,而我们在座上的观察修,也是在阅读很多理论。比如修共同外前行时,不是走个表面程序,而是要深刻地认识什么叫人身难得、寿命无常;修成熟口诀法过程中,要知道决断心之根本、寻觅心之过患已经圆满含摄了整个小乘教法;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,则已经含摄了所有大乘教法,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唯识宗、中观自续派、中观应成派等一系列宗派观点,也都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中得以圆满。在观察修的时候,越来越寂止、越来越清净,当观察到最圆满的时候,就通达了整个大乘教法,因为大乘教法都归纳到一个法当中。因此我们在座上的观察修也是在学习。
我常常在讲法过程中告诫所有弟子,修行不要仅仅走一个过程。比如只是简单地观想一下“人身是难得的,寿命是无常的”,或者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,只是大概想一想“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,能观的心无形无相……”,这些都是流于表面的过程,多数只是来自于文字传递的一种信息而已。往昔我们阅读时,书面上的文字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一个印象,在后期观想过程时,就只是凭借这些记忆走一个过程,内心的感受并不会很深刻,也无法对治自己的烦恼。
我们的修行不能只是走个过程,要深刻、细致一些。为什么说心没有来住去?如果心没有来住去,为什么想到山的时候才有山的想法,为什么想水的时候不会有山的感受?如是这般细致更细致地去分析思维,最后就会体悟出一个很深的,甚至无人能反驳的见解,彼时的感受将会非强烈。因此,修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过程。
我们都会说,心是无形无相的以及境心一如等等,但请问离开境,你能单纯安立一个心吗?若不能立心,就说明境就是心,而境有颜色,为什么你会说心没有颜色?也就是说,我们要通过细致的闻思修,先通过排除法,圆满理解“可能不是这样以及为什么不是这样”等诸多内容以后,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结果,感受也才会最强。否则前面走个过程的修学真没有多大意思。
以前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,有一个修行人去向他的上师汇报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,那位上师问:“你现前修到哪一个部分?”这位修行人回答说:“修到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。”这位上师继续问“你的心到底在哪里?”回答说:“没有。”当时这位导师哈哈大笑:“你刚刚还在起心动念,又突然说心没有,就好比前一刻还活着,下一刹那突然死亡一般,是否你的心已经死了?你这颗死去的心还能复活么?如果不能,恐怕你就糟糕了,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无法起心动念,就好像石头和木块一样了。”这些就是在告诫这位修行者,修行不要只走一个程序。
我想如果导师问你这个问题,很多人都会回答说“心是没有的”。当然,有形有相的心有没有,不需要修行者才能体会,随便问一个路人有没有见过自己的心,都会回答说没见过。但没见过,就说明自己的心不存在么?我们还能起心动念,说明它还在起作用,但起作用的心与刚刚说的已经没有的心,是一个还是两个?可能你会说,这要从两面讲解……但这就叫明空不二么?这么简单就能回答,还用得着修么?而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,平常自己所修的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,真的是太浅了,平时还是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功夫。
总的来说,将自己上课所学的教言,归纳到平常的实修当中,既可以从理论上学习很多道理,也能通过实修观察自己的修行是否如法。这样的学修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注:由于工作人员一念(本人)的疏忽,导致第49和50课最末一小节漏发,现已补上,也同时把这两节的内容置顶两周以方便同修道友们补学,给您造成不便,严重忏悔,嗡班扎萨埵吽!嗡班扎萨埵吽!嗡班扎萨埵吽!